今天開學了,很多家長的寶貝神獸終于可以放歸校園,家長也終于可以松了一口氣。
孩子小的時候大多都是無憂無慮,即使作業多、補課多,但他們知道總有一個盡頭。
小學時,小升初考試是盡頭。初中時,中考是盡頭。高中時,高考是盡頭。大學時,畢業答辯是盡頭。
而大學后工作呢,什么是盡頭?
另外,這一個又一個的盡頭是否有一個統一的指向?我們一直往前走,為的又是什么?
我覺得這些問題要早點幫助孩子思考,即使他們一時半會兒想不明白,也要去想。
在很長一段時間里,我其實不知道自己上學的意義是什么。
我只記得,讀小學時,我夢想是考上清華北大當個科學家,因為小學課本里的科學家很酷,無論是愛迪生還是童第周,他們在我腦海里都有著光輝的形象。
但是,除了覺得酷以外,那時候的我想不到成為科學家的其他意義,既想不出要報效祖國、造福人類的偉大目標,也想不出有名有利的好處。
讀初中時,我夢想是考上省重點高中,因為從初一的第一堂課開始,班主任就給我們強調中考的重要性,強調進入省重點高中后對于我們未來的高考的重要性。
所以,初中三年,我基本都是為了中考而上學,失去了小學時當科學家的那種夢想,我只懂得考試考高分,而不是渴望獲取知識。
讀高中時,我的夢想又變成了考上個好大學,同樣,從高一的第一堂課開始,班主任就給我們強調高考的重要性,強調成為大學生的重要性。
嗯,我高中三年上學也只是為了考試,而不是去努力滿足求知欲。
小學、初中、高中,每一階段的班主任都給了我一個目標,即考高分進入下個階段。
與此相對應的,除了每個階段班主任的那個目標之外,還有家里的大人給我的目標,他們讓我在逢年過節拜神時向神仙祈禱最多的一件事就是,讀多多書、做多多錢。
所以,小時候的我也知道,讀書是可以和賺錢掛鉤的。
大人雖然知道這個道理,但他們心里也時常有過矛盾,因為我很多同學沒上初中就去打工賺錢,大人偶爾看著也會眼紅,畢竟我還要讀書花錢,而其他小孩早當家早賺錢了。
小學、初中很輕松,高中壓力雖大,但總有一個可以熬過的盡頭,有奔頭。
直到上了大學之后,我一下子就失去了目標,我不知道在大學干嘛?
大學很輕松,只要腦子沒問題,隨便都能畢業,而畢業后又要干嘛呢?
畢業后是要參加工作,那工作是為了干嘛呢,除了拿工資外,其他意義是什么呢?
很遺憾,我在大學時是幾乎沒想過這些問題的,所以我畢業后吃過大虧,在很長一段時間過得都不大順利,可以說把一手好牌打爛了。
不過幸好,亡羊補牢也是好的,因為工作后不斷去想當年沒想過的問題,于是逐漸找到了工作及人生的意義,不能說想明白了一輩子的意義,但起碼近十年的意義是想清楚了,也有了奔頭。
倘若有個機會讓我和小時候的自己促膝長談一次的話,我會讓他關注茅臺、騰訊、比特幣以及北上廣深的房子引導他早點想清楚學習是為了什么、工作是為了什么,而不是讓他每次都只會向神仙祈禱讀多多書、做多多錢,卻總不知道讀多多書的意義是什么,難道讀多多書就會變聰明了嗎,難道讀多多書就意味著一定能做多多錢多了嗎?事情不是那么簡單的。
今天看書,有一段說到學習的三重境界,我覺得非常透徹:
第一重是增加知識,拓展基礎的能力圈,著眼點是擴大個人對于客觀世界的認知積累,這是大多數人“學習”的常態,這一重固然重要,卻不是學習的本質。
第二重是增強邏輯,改進個人的認知框架,達到這一境界已經可以將刻板知識靈活運用,但仍然僅可解釋過去卻無法指向未來。
第三重是強化洞見,思考從個人出發,無視繁復的信息噪聲干擾,穿透過去、現在和未來,最終開始正確地指導現實世界。
各位可以對照一下,看自己目前達到了哪一重境界,也可以讓引導小孩思考一下,他們學習的目標是長期的還是短期的,等到孩子大一點兒之后,最好也讓他們盡早明白工作的意義。
對了,上學雖有盡頭,但學習是沒有盡頭的,即使你八十歲了,也需要學習,大人不能天天喊諸如老了、學不進入了,這一切都是借口,無法給孩子一個好榜樣。
如果你想你的孩子以后牛逼,那你就該以身作則做好榜樣,即使你做不了富一代,你也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,你不能一邊讓孩子努力學習,而你自己卻天天在家嗑瓜子刷抖音。這是說不過去的。
晚安。